Writing for Pleasure 為了爽而寫

date-created:: 2023-10-15

這個中文標題雖然有點「倯」(台語,sông),卻恰恰是我的心境,但「為爽而寫」這麼強有力的自我呼籲不是我自己想到的,是來自一篇臉書長文,整篇充滿珠璣金句,就不客氣整篇給它拷貝下來了。

來源: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

#paste/b
我在網路上寫blog、開粉絲團也超過十年了,在這段時間見證了自媒體這事情的興衰;最近剛好看到谷阿莫在談為什麼最近很多YT大頻道開始收掉,很有感觸。

我開始寫文章是在2010年左右,當時的網路創作環境剛好從無名小站那種完全文字型自媒體的時代,開始轉向正規媒體也加入戰爭。我寫文章一直很重視觀點以及品質,因此幾乎是才寫一兩個月就被當時的商周網路部找到,於是開始了在商周網站上開數位專欄的日子。隨後,我從金融業被天下雜誌挖角,專欄也跟著搬到天下雜誌旗下的獨立評論,同時我在天下也以社長特助兼PM的身分創了換日線這個品牌。當時換日線以三個月的時間就創下單月流量破百萬的紀錄,是當時集團內數位品牌最快達到這紀錄的。

當然我做對了一些事情,但更重要的是,當時的媒體市場環境就是支持「找外部專欄作家來寫專欄」。站在風口上,很容易槓桿出快速的成功。我當時也反覆自問:如果一些業餘寫手都能寫出高品質且有洞見的文章,那麼傳統媒體的收入會受到多大的排擠與影響?傳統媒體又該如何與外部寫手合作才能化敵為友?從更大的脈絡思考,這無非是資訊創造與傳遞的成本大幅下降所帶來的結果。那麼,最終極的靈魂提問恐怕是:傳統媒體真正的優勢到底是什麼?

接著YT開始發跡,自媒體的創作從文字轉向影音,以上的問題開始以更快速的速度擴散到了電視與電影業。離開天下之後,其實我也有想過是不是轉為YT。畢竟,文字沒有臉,太容易複製,影音就有聲音跟長相,不論如何都具有更強的獨特性。不過,我最終還是放棄了這件事情,因為我本質是個內向的人,而且我也不擅長表演,做影音對我來說是一件太過消耗精力的事情。

與此同時,我不僅是不想做影音,漸漸的我也開始不想「每周固定產出一篇兩千字的專欄」。每次看到哪個專欄寫手停更、哪個YT創作者陷入憂鬱,我都感同身受。固定創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。即使像我這樣堪稱快筆的寫手,在周復一周、年復一年的節奏下不斷產出,都會感到崩潰。於是,我停更了blog與媒體開的專欄,在粉絲團上也採取「我愛寫什麼就寫什麼、愛什麼時候寫就什麼時候寫」。然後,我才開始覺得自己從那個無止境的創作地獄中解放出來。

說完了我自己的故事,以下我想回答幾個問題。

1.傳統媒體超越自媒體的優勢是什麼?

組織,以及組織所帶來的穩定性。完全依靠自己的自媒體,真的撐不久,一定要有團隊,讓自己該做的事情變單純,同時要有人陪著自己走,這路才走得遠。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YT頻道主最後都開了公司組團隊,因為只有穩定的團隊才有穩定的產出,同時,只有穩定的產出才能持續不斷累積成果並持續成長。

做媒體品牌跟做任何產品的品牌都一樣,持之以恆,不斷做同樣的事情並且維持品質,只要你的氣比別人長,最終就是你的勝利。

2.我想當自媒體,可不可以給我一點建議?

這個問題,我在YT還沒起來、還穩定寫專欄時,常常被問。我的建議是,如果你沒有犧牲生活幾乎所有可支配時間也想創作的強烈慾望,那就不要來做這件事情。如果你有這種強烈慾望,那麼接下來你該磨練的就是技術。

我最討厭一種人,就是把所有藝術創作都用天分、感覺來解讀,這都是放屁。所有創作都有最基本的技術層次問題,沒有技術、不知道有什麼技術、不想好好學技術,最後的結果就是:創作需要的時間非常長、創作的品質不穩定、創作出來的東西缺少技術層次帶來的風格。

如果你寫文章或者創作影片,做久了都沒發現技術有進步,那就放棄吧。因為你根本不在乎細節,你也不想花時間在細節上。我看過那種律己甚寬的創作者,明明做內容也超過一兩年了,結果連一本技術的書都沒有讀過,也根本沒認真思考過為什麼自己的內容跟別人的內容有差別。做內容這麼久,卻連技術好壞都無法分辨,那就是連基本的努力(還不是很努力的努力)都沒做到,旁人給什麼建議都沒用。

如果你看完以上這麼嚴厲的話語都還是覺得自己可以撐得下去,那我想你應該可以面對更殘酷的現實:流量以及讀者的留言。沒有什麼比這兩者更現實且更惡毒。但如果你對於創作有強大熱情,對於自己的創作技術有不斷琢磨的精神,那就沒問題了。

3.未來還有新的平台,可能帶來新一波流量紅利,捧出另一波創作者嗎?

我個人是覺得不可能啦。

2010~2020年這個decade為什麼是平台大爆發的時期?因為那是全球地緣政治最和平、貨幣最寬鬆(=錢最多)、同時,網路硬體等各種技術剛好水到渠成的時間。報紙強盛了一百年才被電視幹掉,電視強了一百年才被網路幹掉。我們要看到有東西幹掉網路,可能也是百年之後。

至於網路上的平台,跟傳統電視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一個YT、一個Netflex,就是極為巨大的內容資料庫。相對於傳統電視台,一個台一天最多只能播放24小時的內容,這些資料庫是同時可能播放資料庫所有內容給各種受眾的。就電視來說,後進者要做出內容差異性很容易,但網路時代是比資料庫規模的,這給了先進者極端難以超越的優勢。

因此,我是很難想像除了政治因素干擾以外,還有什麼自然的情況是可以產生新的內容平台。

4.未來自媒體會如何發展?

就,養蠱遊戲吧。

我剛剛說了,傳統電視跟網路影音的差異是一天可以播放的內容小時數,這是供給端被解放。但現在的問題是出在需求端:一個人一天最多只能看24小時的內容。注意力成為稀缺的資源,所有的內容跟平台演算法都在競爭注意力。

進入門檻不高,但是要成功的門檻越來越高,這兩種特質就會導致:越來越多閒人開始創作內容想博取注意力,但是能脫穎而出的人,從比例看來就越來越低。

以YT而言,紅利期不到十年就過了,更嚴格說來,真正容易成功賺到錢的時間,可能就只有兩三年。反正YT已經大到很難被擊倒,內容創作者會源源不絕加入他的平台,那麼他就不需要給內容創作者更優惠的條件。更不用說一堆學生根本不是想著錢就來創造內容,那就是拚誰夠有明星氣質、運氣夠好,成為萬中無一的存活者。同時,這個存活者還要能穩定持續創做出相同水準的內容,否則就會被淘汰。

簡單的說,就是一個努力不一定會成功,但是不非常努力就絕對不會成功的環境。

這篇文章其實很適合在這個粉絲團的生日發表,但我想,再多拖兩周,我可能就不想寫,也寫不出來了。我以前都會告誡寫手:不要依靠靈感,要依靠自我管理跟規劃。但現在我寫作完全不想管什麼時間紀律,我只管我自己寫的爽不爽,這時候靈感就又變成重點了。

走過這十多年,我終於又回到為了爽而寫的起點。這也算是一種,找回初心?

#paste/e